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400-123-4567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焦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资讯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一)篇新加坡金融发展现状

2023-07-25 04:17:38

原标题: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一)篇新加坡金融发展现状

新加坡的金融发展,可谓是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一直走在世界金融的前列,金融监管的体制相对健全,是各国学习借鉴的重要榜样,新加坡虽然本身是一个仅有520多万人口的岛国,但是他却可以面向世界,新加坡的金融体制却在风暴中安然不动,本文将系统为读者解读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制。

实际上,金融监管理论是伴随着金融危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8世纪经济危机爆发,萨顿最早涉足了信用监管,对于银行票据不断贴现问题提出质疑。随后,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产生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放任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和完全依赖自律管理,无法保证消除负外部性是导致金融市场失灵的关键问题,拉尔夫·乔治·霍特里认为,经济波动需要通过货币途径加以控制,随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推出,阿克尔洛夫提出“柠檬问题”,指的是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市场失灵。伴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剖析了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建立银行挤提理论。

随后也推出了金融效应理论,比如说管制供求理论、俘获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等,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纪律监管理论也逐渐推行。不同的监管时期出现不同的金融监管理论,新加坡的金融监管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紧紧跟随新加坡金融发展的需求。

新加坡金融发展现状

2017年11月,新加坡推出ICO指南,面对区域链、数字货币的风靡。新加坡央行称,《新加坡关于ICO及加密指南》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出售数字货币的ICO行为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被纳入国家期货证券及金融顾问法案的条款下进行处理。2016年7月,新加坡推出《众筹监管新规》,对于众筹进行一系列规定,正式开始向散户投资者提供行业指导意见和安全保障。本次出台的新规将对几个已经在新加坡展开运营的借贷众筹平台带来巨大影响。他们必须要申请获得营业执照,之后才能面向散户投资者开展业务,资金基础下限为50万新加坡元。该规则同样适用于面向散户投资者的股权众筹平台。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提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指导》,加入沙盒监管的行列,学习很多英国沙盒监管的方式,进行金融科技新时代的监管模式。2015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设立金融科技和创新团队,将其分为支付与技术方案、技术基础建设和技术创新实验室三个办公室,投入2.25亿新元推动《金融领域科技和创新计划》,鼓励全球金融业在新加坡设立创新和研发中心,支持金融科技项目的发开与应用,2016年5月专门成立金融科技署,管理金融科技相关业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发展。新加坡近期的政策主要是针对金融的新变化提出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定,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变化。

2017年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和纽约的得分为780和756,蝉联冠亚军宝座,香港以744分超越新加坡夺得季军,东京排名第五。新加坡虽然下滑一名,位居全球第四,但是这也可以看出新加坡的金融实力确实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香港与新加坡的得分差距仅有2分,可以看出香港与新加坡的三甲之争已步入白热化。

目前,新加坡是全球1200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金融业战旗总产值的13%,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5%,是国内的第四大产业。根据Cushman在2016年发布的数据,新加坡是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最多的城市,目前共有4200家亚太区域总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环境报告》综合开办企业、办理许可、财产注册、保护少数投资者等等10各方面,新加坡已经连续10年占据榜首。根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4月发布的全球联接指数,新加坡位于第二,仅次于美国,该指数覆盖四大经济要素、五大关键使能技术、用以持续量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从创新方面,新加坡已经处于领先的数据创新阶段。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二)篇回顾新加坡成长史

从殖民走向独立的勇气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世纪,那时候新加坡开始有土著民居住,新加坡这个地方开始了历史故事,这个岛国也是历经沧桑的国家,先后受到英国和日本的统治,最终终于走上了自治的道路。

1819年,英国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 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新加坡当地的橡胶种植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当时全球最重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贸易增长了八倍。一站结束后,英国也在新加坡斥资五亿修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在英国统治下,总体来说,新加坡还算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个地理位置较好的岛国不仅仅被英国看中,还有一个当时的亚洲霸主——日本。

1941年12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 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历史称为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改名为邵南岛。日本人在新加坡发布了大型屠杀,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于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两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的华人,要他们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经历了3年的痛苦岁月,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们也得到了解放,他们的国民与我们一样,对于这段历史心怀悲痛,他们建立了新加坡和平纪念碑,悼念死于日本人屠刀之手的平民,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1945年9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再一次回到英国的管制,但是这次和上次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新加坡终于走上了自治的道路。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北婆罗洲合并成为马来西亚,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了马来西亚。这条合并之路走的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存在冲突,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这条建国道路走的很艰难,但是新加坡的经济即使在未建国之时,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从新加坡被英国开始纳入殖民地到新加坡1965年独立,在新加坡流通的货币都由殖民地政府管制,以不同形式与英镑挂钩,二战后,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下,实现了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60年也就是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联邦总理的第二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有2530美元,在1990年时就已经上升至16554美元,可见整个国家的中心放在了经济上。

从落后的殖民地到世界金融中心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仅是720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上海面积的十分之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成为了“花园城市”的世界金融中心。1973年,石油价格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翻至四倍,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给新加坡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人们预期新元在英镑区解体后会升值,大量资本流入银行体系,加大了通货膨胀,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1974年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新加坡却能规避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迅速重新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这与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开始实施综合金融监管的国家,早在197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金融监管局,对新加坡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管,金融监管机制主要是负责对全国金融行业的不正当经营负责,当然,除了专门的监管机构,新加坡还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比如审慎的市场准入机制等等。自1981年开始,MAS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汇率波动,实现汇率的稳定。

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本国资本投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鼓励本国的银行提供境外贷款,鼓励本国的证券商经营国际证券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新加坡国内经济的金融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化水平基本上并驾齐驱,1980年新加坡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在数值上已经非常接近了,1995年新加坡的金融资产已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倍,依靠着政府的支持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新加坡成为了东盟的金融中心,最发达的国家。

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从交易制度和硬件设施入手,1自2000年开始逐步调整证券交易结算期限实现T+1的目标,债券市场的推进从新元国际化、开放外国机构在当地发行新元债券、做大本地债券发行规模和流动性入手。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声明,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业,很多外资银行加入新加坡,MAS则采用兼并和集中的方式扩大本地银行的规模,在债券市场方面,新加坡呈现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态势,2001年到2007年间,债券发行增长了3倍,2008年,新加坡知名公司新元债券770.8亿元,非新元债券90.6亿元。新加坡保险业国际化水平很高,新加坡有100多项保险公司中61家直接授权保险公司,由于对外资保险公司完全开放,本地保险占比则相对较少,仅为20%。在保险机制方面,新加坡继承了英联邦的宽松监管机制,崇尚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不设独立的监管机制,但是保险准入严格,在投资方面,新加坡的保险侧重于投资分散性监管。

新加坡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于制度方面的调整,一方面是金融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则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加坡以金融监管严格著称,严格的金融监管帮助新加坡免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但是新加坡却选择了放松监管,新加坡当时认为全球金融业快速发展,过于严厉的监管会对于新加坡金融的发展不利,所以决定选择在审慎的基础上放松监管,通过风险监管体系最大限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采用多元化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是这往往会早场监管部分互相推,监管职能的交叉,责任不明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改变监管体系,施行统一的监管模式,所以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施行统一的方案,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权力,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一大亮点则是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的充分准备。新加坡进一步完善了有利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加强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和信息两个方面,不仅仅如此,新加坡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MAS制定了一整套对策来状态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比如成立金融人才的培训网站,建立金融业的基金,开展有利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

新加坡对于金融市场的建立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成长,新加坡政府通过税收和管理政策提供各种优惠,重点培育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交易所,1968年,新加坡建立亚洲美元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后利润的回报丰富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了新加坡人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了企业的税率,为新加坡的发展创造了崭新的环境,形成了可持续的循环。

新加坡作为东盟区域金融中心,也是东盟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新加坡将危机转变为契机,成功实现了金融体制的改革,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再次来袭,新加坡再一次运用自己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采用有力措施,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紧张,恢复了社会的经济元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正是这样,让全世界将目光聚焦在这个小岛国,新加坡也是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1]曹婧,韩金凤,孙欣.新加坡金融监管经验及启示[J].金融纵横,2014(08):8-11.

[2]周玉强,汪川,武岩.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研究[J].

亚太经济,2013(02):98-103.

[3]汪康懋.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01):93-96.

[4]学者解读李显龙“旋风式访华”:中新关系回暖。

[5] 世界看中国|新加坡学者赞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三)篇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制

监管结构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金融监管的国家,监管机制可以说已经完备,其金融监管主体成立于1971年,名为金融监管局,简称MAS,作为英国影响深远的国家,其崇尚高度的法制和严格的管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拥有极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有效的对新加坡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从金融危机后新加坡的影响程度中我们不难看出,与其他的东盟国家不同,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有两个身份,第一是央行,第二是金融业的监管机构,主要的职责是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职能,这与我们国家的央行类似,MAS通过利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等等进行调节市场,稳定金融环境;其第二个部分则是负责对新加坡所有金融行业的监管,包括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进行监管和管理。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局采用风险为导向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监督,MAS采取了董事会到执行总裁办再到职能部门的治理结构,董事会由政府官员及财政金融界、法律界的资深要员组成。从形式上看,MAS这种格局受到英国中央银行体制的影响,MAS董事会成员构成对于智能的有效行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AS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智能由经济署、货币管理署、储备管理署、国际关系署几个部门共同形式,经济署主要是负责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制定适应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货币政策;货币管理署主要职能是通过汇率管理施行货币政策;储备管理署负责管理新加坡的外汇与黄金资产;国际关系署主要负责沟通和协调MAS与其他国家央行或者组织机构的关系。

MAS金融监管职能由“金融机构监管组团”实施,由银行署、保险署、证券期货署、市场体系与风险顾问署、监管政策署、监管法律服务署组成。新加坡的金融行业属于混业经营,保险、银行和证券业基本上是并驾齐驱的,专门的法律署有利于整个法律体系的完善,风险部门可以有效的进行风险调控,完善市场风险的监管,风险部门的人员大部分是精通计算机和金融业的人才,和其他部门是处于合作的状态。在这些部门中,银行署是最大的部门,新加坡的银行数量是很多的,新加坡的商业银行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面银行,这种类型的银行业务全,限制少,可以向新加坡国内外的客户提供各类存贷款业务、外汇交易等等。第二类是限制性的银行,这类银行不能设立分行,不吸收储蓄存款,只吸收定期存款每笔的最低额度是25万元新币。第三类是离岸银行,只从事外汇交易,不准开立新币存款账户,银行署则根据银行的国别分别监管,监管工作划分为多个组别,专门设置了精通资本市场的业务人员,以便在银行署内的有关部门合作,有效监管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相互渗透。

监管目标

MAS的总体目标是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并分别设定了稳健的金融机构,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一)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

MAS的总体目标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一方面,MAS认为防范风险是金融体系的命脉,期望能够减少金融机构的倒闭的风险和影响,要求金融机构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足够的内部监控,完备的应急预案,另一方面,MAS认为过于严格的监管将严重削弱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创新力和进取心。

(二)稳健的金融机构

MAS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检测和缓解,充分评估主要金融机构能否有强大可靠的恢复和解决问题的计划,并帮助其改进,此外,为了防止金融机构被洗钱、恐怖主义所利用,MAS 也要求金融机构有强大的反洗钱系统和反洗钱的能力。

(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金融市场活动的基础,金融基础设施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MAS认为基础设施的稳定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要求金融基础设施提供平台具备应急预案和灾难备份,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提高金融基础设备的有效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

(四)高度透明高效的市场

信息不对称是大多数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监管致力于阻止、监测和惩处恶意的串通,要求任何可能会影响到市场价格的重大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披露。

(五)交易透明的金融中介

新加坡监管的重点是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在经营业务中的透明度和公平度,MAS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对金融中介机构设定准入门槛、引导建立公平的商业习惯等。

监管理念

随着新加坡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和本地金融业的发展壮大,新加坡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金融监管理念,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由管制向监管转变,新加坡其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是必须要施行灵活开放的金融监管机制。

第二、注重风险的管理,建立适应本国国情的信用评级,进行风险甄别

第三、注重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

第四、强调审慎会计原则和监督原则。

第五、注重人才和激励。

第六、注重借鉴国际监管措施。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加坡以严格的金融监管主城,但是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监管理念也随之变化,过于严厉的监管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活跃和发展,由实施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监管和间接监管转变。

监管职能

MAS金融监管的目的是,确保真实的信息披露,使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其职能如下:第一、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环境,为了培育安全和健全的金融中介机构,确保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商等中介机构的安全和稳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高效、公平、透明的金融市场。第二、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建立一个稳健的金融体系。面对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需要对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实行适当、核实的监督管理,监管过度也是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但是监管不足也难以控制金融业的发展,如何把持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

监管法规

新加坡金融监管局的执法功能主要是对金融机构的授权经营、市场纪律的教育、公司治理的指导,新加坡提供金融服务必须通过MAS的评估,还要求必须要提供其公布说明书,向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公正及充分的实质信息,新加坡的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金融服务业的风险监管法律制度。MAS成立之初注重合规监管,通过制定较高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规制确保金融服务机构不受到过多的风险,但是随着金融国际环境的改变,MAS逐步摒弃合规监管,发展中间业务和衍生产品,推动金融创新,MAS于2007年出台了《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金融机构影响及风险评估框架》,对所有的新教你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影响评估和CRAFT风险评估制度,在新加坡金融监管服务风险监管中,MAS使用单一的风险评估体系——公共风险评估框架和技术。

第二、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新加坡的银行大多数起源于家族式,历来缺少公司治理的文化和传统,面对经济的高度发展,金融业在新加坡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业,2001年新加坡公司治理委员会《公司治理原则》,主要包含四个领域,董事会的构成和操守、董事的薪酬、审计和薪酬委员会的构成以及股东问题,为了加强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强化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业操守,MAS发布了《在新加坡注册的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和直接保险人的公司治理指南》,对金融监管机构的提供了最佳实践并规定了履行期限。

第三、信息披露法律制度。信息披露监管是新加坡监管机构转变监管观念和监管职能的结果,通过信息披露使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和公平,避免内部交易,新加坡在《公司治理守则》中规定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MAS根据《公司法》、《银行法》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披露,《证券与期货法》、《理财顾问法》对信息披露强制规定等等。

第四、金融市场友好法律规定。新加坡曾经2006年荣登为全世界商业最友好的国家,政府机构的效率和亲民、鼓励竞争与创新、营造透明和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得整个市场自由化、市场准备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市场经营的国民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周玉强,汪川,武岩.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和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比较研究[J].

亚太经济,2013(02):98-103.

[2]杨新兰.新加坡金融发展与金融治理的经验借鉴[J].新金融,2015(11):24-26.

[3]蓝庆新,张堃.新加坡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与借鉴[J].东南亚纵横,2008(06):9-12.

[4]肖本华.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成效与启示[J].亚太经济,2010(03):35-41.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四)篇新加坡监管案例

金融科技监管下的沙箱

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利用金融科技产生的金融科技产欧诺和服务层出不穷并且越来越成熟,但是同时面对高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着不确定性,2015年下半年,新加坡政府实施调整和转变发展的战略和思路,决心将金融科技作为“智慧国家”的首要发展任务,2015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设立金融科技和创新团队,2016年5月朱门成立金融科技署,管理金融科技相关任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新加坡的金融科技署主要是有新加坡金融科技联盟打造出一个立足新加坡,面向东南亚和亚太地区,链接全球的金融科技生态圈平台,新加坡借鉴了英国金融监管沙箱的实验,2016年11月推出金融科技沙箱,2016年6月6日,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发布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指导》,内容主要涉及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介绍、指导目的、目标群体、沙箱监管对象和原则、评价的标准等等。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在吸收社会意见和境外金融监管沙箱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发布了《金融科技沙箱指引》,截止到2017年8月15日,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共对2家当地的金融公司启动了金融科技监管沙箱试验,沙箱试验期间分别为6个月和9个月。

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沙箱制度与英国的沙箱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比如书评申请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大致都是4周的时间;试验实施的时间也基本相同,大致为6个月;在金融监管沙箱试验立项和启动的审查标准上,规定了创新性审查、消费者收益性审核等等方面英国和新加坡均设定这些标准,当然也会存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在建立金融沙箱监管的目的上,FCA还提出降低监管的不确定性,但是新加坡没有明确提出,新加坡推出创造新的机会和改善人民生活,新加坡还明确提出两种情形不得使用金融科技监管沙箱,一是申请实验的新技术与现行新教你国内的其他技术类型,缺乏创新,二是申请人未能证明其履行了应尽的程序包括对新技术进行试验环境的审查以确认法律和监管的可能性,不具有可行性。

MAS沙箱监管的具体流程包括申请、评价和测试三个阶段。申请阶段,申请者应该先向MAS提交一份申请表进行预申请,然后与MAS取得联系详细说明相关问题,MAS对申请内容和相关材料的完整和可行性进行审核,并且21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者是否有进入沙箱测试的潜在合适性;随后进入评估阶段,由于监管方法是建立在试验的基础上,申请者可以与MAS协商后作出细微的调整,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沙箱监管的评估标准的目的和原则,MAS应该通知申请者拒绝进入沙箱并且告知其理由,被拒绝的企业符合标准后仍然可以再申请。

新加坡监管案例

瑞意银行

瑞意银行是1873年成立于瑞士的一家老牌银行BSI,瑞意银行于2005年在新加坡开设亚洲的第一间分行,以商业银行执照营业,提供私人银行业务。一马公司(1MDB) 是马来西亚规模第二大的主权基金,有至少11亿美元的现金存放在新加坡瑞意银行的帐户。2015年七月《华尔街日报》爆出一马公司近七亿美元资金,通过新加坡一个私人银行帐户,流入马来西亚首相纳吉的个人户头。这件事情首先触动了新加坡监管层的底线,并且牵涉金额巨大。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对瑞意银行的罚款是1330万新币,已然不是小数目,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宣布充公瑞意银行4亿令吉的非法盈利,接近一亿美金。单就新加坡瑞意银行来说,已经有六名员工被交由检查司调查,包括前总裁和前副总裁,两位前高级私人银行经理,以及一位主管以及一位财富规划师。

SGX

SGX是东南亚最大的运营商,2014年11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下称SGX)高度复杂和严格的监管下,该交易所因电源中断于当月初经历了长达144分钟的交易中断,这成为当年最为令人震惊的股市中断事件之一。 在12月的一次小故障导致延迟开盘后,当地金融监管局以及中央银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发出警告,如此类问题继续存在将对其进行经济处罚。SGX董事会于委任董事会调查委员会和授权海外调查导致中断的原因并推荐适当的改进措施以避免今后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增强危机管理的流程。

瑞银集团、荷兰国际集团(ING)等20家金融机构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调查发现,133名交易员试图操控包括新加坡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IBOR)在内的三种利率和汇率基准价,该机构已对瑞银集团、荷兰国际集团(ING)等2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处罚,要求它们增加存款准备金,以零利率在央行存放更多存款。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并没有对涉案银行处以罚金,但要求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和荷兰国际集团将准备金提高至超过7.99亿美元。美国银行、巴黎银行和新加坡当地机构华侨银行被要求增加的准备金较少。四分之三涉案的交易员仍留在银行工作,其余的将会受到调职或没收薪水的惩罚。此次遭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惩罚的金融机构还包括巴克莱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瑞士信贷集团、星展银行、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渣打银行、大华银行、澳新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麦格理、三菱东京UFJ银行和汇丰银行。

新加坡金融监管的特点

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一直坚守着三个原则,第一是对变化的形式保持警惕,第二是深思熟虑,立场坚决的做决定,第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在实际中随机应变。

(一)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金融环境。

从新加坡的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政府和监管当局是始终随着时代的潮流采取积极的措施,稳定金融环境,两次金融危机,新加坡都可以面对的如此自如,和监管的方式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来到之后,新加坡金管局迅速做出政策的调整,力挺汇率的稳定,此外与美国达成换汇协议,为了稳定本国的汇率稳定,缓解出口压力。

(二)通过信用担保,稳定金融市场。

新加坡金管局以信用担保和发布等形式,对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信用增级,稳定市场的信息,当面临重大的金融事件时,新加坡监管的第一步往往都是稳定人心,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提振市场信息,稳定人心。

(三)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优惠贷款。

新加坡对于金融实体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扶持的态度,金融危机来临时,新加坡动用政府储备资金建立“特别风险分担计划”,为所有本地公司以及落户在新加坡的海外中小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正式因为这种优质的环境,使得新加坡获得全球金融中心的美誉。

(四)开辟新兴市场,支持创新发展。

新加坡在扶持原本金融行业的同时,不断鼓励金融行业的创新,包括现在非常风靡的金融科技,开辟新兴市场,可以引进更多有未来的新兴企业在新加坡开始创业,同时也将最先进的技术引进传统金融市场,可以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促进就业市场,打造人才基地。

稳定就业市场是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的重要举措,在稳定就业方面,新加坡劳、资、政三方面积极应对,一方面提出建设全球优秀人才的目标,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准则,全面推出弹性工作安排和薪酬体系,另一方面,不断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机会,引进国际人才,鼓励年轻人,推出一系列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基地。

[1] 监管沙盒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2] 主要国家监管沙盒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3] 监管沙盒是金融科技监管的重要探索:金融监管蓝皮书:金融监管蓝皮书课题组

[4]汪康懋.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制[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01):93-96.

[5]覃乃辉,周文武.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新加坡金融

监管情况简介及启示[J].武汉金融,2002(01):32-35.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五)篇中新的合作与竞争

对于中国的启示

中国与新加坡地理位置相差不远,中新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距今已经有18年的外交关系,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8轮磋商。两国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广州、成都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2013年,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主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中新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成为两国互利合作新亮点。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新加坡金管局在华设立代表处。

2013年5月,新加坡金管局北京代表处正式揭牌。2012年7月,两国签署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有关银行业事项的换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7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新加坡总统陈庆炎举行会谈。两国元首同意双方要总结经验,规划未来,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势头,深化经贸和金融领域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合作,一道推动中新关系上升到新高度。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睦邻友好政策。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方愿同包括新方在内的东盟国家一道,落实好各项合作倡议,聚焦发展合作,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不断向前迈进。中方也愿同新加坡及有关各方一道,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工作,努力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打造成一个实现各方互利共赢、专业、高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发展。中新关系交流的同时,面对新加坡金融监管的体制,中国也应该积极学习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好金融监管的战略导向。

当前的形式下,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金融监管面对这宏观环境的变化,必须把握好监管的战略转折点,积极主动应对,战略是具有未来导向的,监管部门一定要做好环境评估,掌握自己的优势,平衡当前与长远的利益,才能实现监管的目标,科学有效的监管更要适应复杂的风险,不断更新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政策工具,着力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守住风险的底线,确保健全、稳定而有效的环境。

第二、推动金融监管的市场化。

应该把握好金融监管的政策方向,保持监管政策和工具导向的异质性和连续性,实施监管时更应该采取激励相容的方式方法,金融监管不能代替市场,而是在市场运行下做一个维护者,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范围,引导这两种力量共同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风险管理为重点的理念。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通过数据模型建立风险评级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情况,纳入考核中,综合考察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资产的数量以及信贷的风险,最终确定风险级别,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设立管理制度,当对当地金融市场影响较大,潜在风险较多的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施行差异化监管,使得资源能够最优分配,监管效益最大化。

第四、人才的境外培训。

境外的培训费用肯定是比较大,但是境外培训对于有关人员的冲击是国内的培训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对于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单单只有知识这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眼界、理念和思路,境外培训可以让工作人员看到别的国家监管的优点以及目前我国监管的问题,如何能够施行更有效的监管,境外培训可以有效的提升监管人才的素质。

第五、法律制度的完善。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问题不断暴露,加强法律在金融市场的存在成为当务之急,建立健全法律是基础,让监管有法可依,其次就是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的力度,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独立性应该配合更有效的执法,杜绝各级地方和政府对于执法的干涉,保证监管可以摆脱政治的压力,更有效的施行监管。

中新关系新展望

中国与新加坡1990年10月3日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距今已经有长达28年的时间,中新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13年,中国成为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两国间主要合作项目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广州知识城、吉林食品区、川新创新科技园等。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据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统计,2017年新加坡货物进出口额为7011.7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4%。其中,出口3733.7亿美元,增长13.2%;进口3278.0亿美元,增长15.8%。贸易顺差455.6亿美元,下降2.8%。2017年新加坡对中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额为540.7亿美元、460.4亿美元、396.3亿美元和279.6亿美元,增长26.2%、10.6%、13.2%和8.4%,占其出口总额的14.5%、12.3%、10.6%和7.5%;自中国、马来西亚、美国和中国台湾省的进口额为453.7亿美元、388.7亿美元、344.7亿美元和271.7亿美元,增长12.3%、20.5%、12.8%和16.6%,占其进口总额的13.8%、11.9%、10.5%和8.3%。新加坡前五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和泰国,2017年顺差额分别为416.0亿美元、128.2亿美元、89.3亿美元、87.0亿美元和75.1亿美元。2017年全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994.3亿美元,增长19.5%。其中,新加坡对中国出口540.7亿美元,增长26.2%,占其出口总额的14.5%,提升1.5个百分点。

中新的贸易往来可以说是逐步深化,贸易的种类也不断增加,两国的经济合作是在逐步地加深。新加坡与中国金融领域的合作也不应该忽视,苏州工业园区正着力推进中新跨境金融合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效,金融国际化发展特色逐步显现。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于 1994 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区划面积 278 平方公里,目前的常住人口约 110 万。经过 24年的发展, 园区已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是合作经营的典范。苏州实施跨国经营企业主体培育“515”工程,跟踪服务500家重点企业、100家骨干企业和50家龙头企业。作为苏州市唯一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一期2.67平方公里已于2017年开发结束,现二期建设正式破土动工。在金融机构跨境合作方面:新加 坡三家本土银行均已入驻园区,星展银行苏州分行已在园区经营近十年,业绩良好;华侨银行苏 州分行 2014年10月入驻园区,大华银行苏州分行近期也将在园区开业。园区内相关法人金融机构到新加坡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处等分支机构的报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中。

除了苏州,重庆也在不断启动中新合作项目,促进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开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合作示范项目,2016年已经明确72个项目,拟在未来 2~3 年内逐步实施。 合作项目主要涉及跨境人民币贷款、跨境直接融资、股权投资基金、跨境金融结算、中新金融机构互设这五项。星展银行(中国)重庆分行行长王治介绍说,星展银行分别与重庆市政府、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立多方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为中新之间的产业合作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和支持。此外,星展银行(中国)还分别与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和重庆渝富集团共同探索深度金融合作,加强金融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中信银行重庆分行史原行长介绍,中信银行总行决定将全行国际业务运营中心落户重庆,开展离岸、国际结算、清算、资金集中运营等业务,中心建成后每年结算规模将达到约 4000 亿美元,为中新金融深度合作奠定扎实基础。

但是近两年,中新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2016年两国因为南海问题产生纠纷,但是中新并不是主权的争议方,争议也告一段落。2017年下半年,新加坡采取主动行动同中国改善关系,总理李显龙在中共十九大之前访问了北京,会见了中方高层领导,双边关系逐渐回归正轨。根据2018年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到新加坡旅客人次首次突破300万,2017年入境新加坡的中国游客高达323万人次,涨幅达到13%,中国成为新加坡的第一大客源国。2017年1月至9月,中国游客为新加坡带来了高达30亿新币的旅游收益,比2016年同期增长10%,再次蝉联榜首。2017年,新加坡旅游业在全球市场取得了丰硕成果:入境旅客方面,2017年前往新加坡的外国游客高达1740万人次;旅游收益方面,2017年新加坡旅游收益初步估算达268亿新币(约合人民币1277亿元),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收益均创历史新高。很显然,中新的合作还在继续。

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时代下,金融危机往往会出现在一国或者是部分经济区域,但是迅速地扩张到全世界,使得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这时候就需要金融监管体系做出重要的决策,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为世界各国做出了一个表率,如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更需要更加全面有效的监管,中国应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才可以保证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

[1]数据来自文章2017年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概况:进出口额为994.3亿美元 增长19.5%

[2]中新跨境金融合作有待深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局 郭纲 陈莉

[3] 重庆商报 中新金融合作进展良好 3 年内涉实体企业投融资将达 885 亿 商报记者 梁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Copyright © 2012-2018 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