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400-123-4567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焦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资讯

第四节 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2024-05-26 09:40:57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编著

人民出版社 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将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要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水平,主要增长动力必须做相应转换,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适应“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方式已面临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驱动型。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从劳动力角度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据统计,以 2012年为例,全国劳动人口共计 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 345万人。根据预测,到 2015年,这一数字将下降到 9.28亿,到 2020年下降到 9.16亿,经济学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正在或者说已经来到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据有关部门调查, 2005年以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不足 1000元;此后农民工工资开始缓步攀升,到 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达到 2049元,较上年增长 21.2%, 2012年,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 2290元,比上年增长 11.8%。不仅如此,全社会的整体工资水平都有所上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正在显现。

从资本角度看,资本曾经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多年的对外开放以及国内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积累,我国资本总量已经十分充足。截至 2012年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 40万亿元,累计利用外资的余额达到 1.2万亿美元。但是,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还存在许多障碍,投资的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比重过高、领域过宽,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企业的投资空间。而企业投资、社会投资还面临着诸多障碍与约束。近年来,随着几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政府投资已面临着边际回报率递减、可投资的领域减少、地方债务风险显性化和加大的风险,以政府投资来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从资源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的人均保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淡水、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等各类资源的消耗量急速上升,资源产出率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以 2010年为例,我国资源产出率(约为 3770元 /吨)仅是日本的 1/8、英国的 1/5、德国的 1/3、韩国的 1/2。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削弱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长期基础,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土、气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

总之,随着支撑过去快速发展的传统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的消失,我国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亟须改变。新常态下,能否通过有效扩大内需,抑制发展速度下降;能否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效益;能否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能否通过促进包容性增长,促进普遍就业和收入提高,有效解决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将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前途。

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 “新常态 ”的必然要求

首先,创新驱动的发展,是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1979年至 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接近 10%,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出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则从 1978年的世界第十跃升至 2010年的世界第二。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

“大而不强,快而不优”,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关系甚大。同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三十多年来,我国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由此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益不好,产品多在中低端水平上参与竞争,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赚的多是苦力钱,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受制于人。同时,长期依靠要素驱动为主推高增速,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增长速度崇拜和要素驱动依赖的惯性力量,造成了体制机制上有不少适应要素驱动而不利创新驱动的制度性藩篱。从现实情况看,无论是市场主体、政府机关,还是普通民众,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氛围和创新活动都不强,这对我国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旧态势向新常态过渡增加了难度。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三十多年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只有中国一家。可以说,中国经济在增速方面创造奇迹的同时,也暴露出偏离经济规律的弊端,暴露出中国发展列车速度很快、引擎落后的系统性问题。

告别旧态势,进入新常态的“先手棋”就是创新驱动。要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多年后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适应发展速度中高速、发展水平中高端的新特征和新要求;要改变人们在经济发展上的“增长速度崇拜”和“要素驱动依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加快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其次,创新驱动的发展,是更加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三十多年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使我国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素供给新态势的制约。从现状和趋势看,我国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要素驱动为主很难实现经济行稳致远。二是资源能源环境恶化的制约。劳动力资源总量趋降的同时,劳动力市场效率偏低。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效率排名第 37位。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非常突出。 2012年,我国的资源能源消耗约占全球的 21.3%,单位 GDP能耗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倍、发达国家的 4倍、日本的 7倍,甚至高于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退化严重,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013年的一份报告称:三十多年来,中国已经从对矿物、化石燃料和其他原材料消耗不太多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资源消耗国,其代价就是资源的快速枯竭和环境的大范围退化。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主要在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方面。解决的根本措施就是换引擎、转动力,实现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 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 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突破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使发展更加可持续、更符合自然规律,就必须扎扎实实地推进创新驱动。

第三,创新驱动的发展,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和谐发展。目前,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已经走上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道路。《中国创新发展报告( 2014)》指出,美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 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 20%, 80%的技术是出自本国。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创新驱动不仅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绿色、均衡、可持续发展,且有利于调节人与人的矛盾,实现社会有序竞争、和谐公正。稳居全球竞争力前十位的荷兰,十分强调创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双重价值。依靠创新驱动应对社会问题,也是欧洲社会的基本理念。当前我国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驱动力在社会领域的累积反映,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市场发育不完善、竞争不充分、收入差距大、环境压力大、征地等资源类争夺的矛盾频发等问题,除了加强社会治理,还应从经济基础 着眼,从转变经济发展驱动力入手。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的一般性、普遍性规律。当代中国,创新集中体现为改革。中国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本身就是规模宏大的创新行动。实现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倒逼改革的点火系更加完善。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日益形成,但制约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水平提升等体制机制问题仍然不少。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我国已具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推进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也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的系列成果,有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的科技队伍,有 4200万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几代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给自主创新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结合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新常态下,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要素的投入方式,努力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既可以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也可以是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按杰里米 ?里夫金的论述,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以新的通信技术(互联网)和新的能源基础(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值此人类正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门槛之际,我国与其他主要国家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必须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塑造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

第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增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和服务能力。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有机衔接,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坚持以用为本,将培养与引进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以人才强促进科技强,带动产业强,实现经济强。

第二,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建立健全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完善评价导向,鼓励科学家持续积累,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新学科的培育中抢抓重大原创性突破的机遇。优化学科和领域布局,努力在可能出现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方向、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必争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发挥好国家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基础和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更多关注和投入原始创新。

第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机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并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充实,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示范应用工程等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的核心载体作用,实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共性技术突破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完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总结推广相关试点政策,积极研究制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关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不断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大力推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健全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科技宏观管理,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大力倡导创新光荣,加强科学普及,强化科学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创新文化土壤。

第五,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共享创新机遇中推进自主创新。强化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立足国际科技资源加快流动和重组的实际,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支持企业、地方与高新区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支持国际学术组织、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围绕战略需求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各国加强在能源资源、粮食安全、人口健康、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科技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全面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各国共享创新机遇。

第六,加紧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战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争取到 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其中,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Copyright © 2012-2018 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