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全国免费预订热线

400-123-4567

站内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焦点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资讯

4.6南汇东滩湿地与围海造田

2023-08-03 13:44:47

从白龙港到芦潮港沿长江口岸一条有潮沼泽地和潮间滩涂。沼泽被海堤围在内侧,围成一狭长条淡水沼泽地和一些鱼塘。海滩正在迅速淤涨,海堤不断延伸,新围的土地用作农田。许多迁徙鹬的重要驿地,尤其在春季迁徙期。芦苇丛支持地方性种类震旦鸦雀种群。

南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据《旧唐书》记载,713年(唐开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线重筑古捍海塘,故南汇西部地区当成陆于唐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沧海变桑田,宋、元时期,惠南一带成陆。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1726年(清雍正四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与下沙盐场建立新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为"南汇"。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南汇区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与浙江宁波相望,北与浦东新区毗邻,西南与西部地区和奉贤、闵行交界。全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面积688平方公里,合并时为850平方公里,海岸线45公里。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共有常住人口78万,户籍人口约69万,其中农业人口49.5万,非农业人口19.2万。合并时全区共有14个建制镇1个街道,10个开发区。

南汇东滩湿地面积122.5平方公里,北起机场围合区,南至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码头,西至九四塘,东至海边滩涂。2007年9月,南汇东滩获批上海首个“野生动物禁猎区”,此区域内的所有野生动物都禁止捕猎。2008年,南汇东滩湿地被“国际鸟盟”认定为国际重要鸟区,并设置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World Wide Fund ForNature)观测区。2012年后,由于气候原因以及人为破坏,能飞到南汇东滩的鸟儿正在减少,曾是申城第一“鸟类天堂”已接近消失。2015年,南汇东滩监测到的鸟类数量将近40万只,2016年为41.8万只。而2009年监测到的鸟类数量达上百万只。
南汇东滩湿地并非是个原始天然湿地,而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人工改造环境的产物。现在的南汇东滩湿地基本是围海造地形成的,现在看到的湿地,过去都是大海。

南汇东滩变迁卫星图

近10年来,在南汇东滩监测到的上海首次发现的鸟类种类近30种。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找到了5种首次发现的鸟类,分别是棕腹大仙鹟、华西柳莹、蓝鹀、鸦嘴卷尾、中贼鸥。海堤外的鸟


冬季一般就是雁鸭类,如斑嘴鸭、绿头鸭、绿翅鸭等,在每年4-5月、8-10月的迁徙期,则是红颈滨鹬、环颈鸻、黑腹滨鹬为主的鸻鹬类;在海塘里面的湿地,鸟类代表则是一年四季可见的鹭类,如白鹭、苍鹭等,在夏季时,海塘内水域还会有一定数量的燕鸥,以白翅浮鸥、须浮鸥为主。而且,除了海塘两侧,在临近的滴水湖,在冬季还有很多骨顶鸡和罗纹鸭。此外,南汇东滩的芦苇丛中有很多林鸟,例如棕头鸦雀、震旦鸦雀、中华攀雀、棕扇尾莺、褐头鹪莺等,夏季时还会有东方大苇莺和大杜鹃来。

南汇东滩有着典型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过境候鸟南迁北往重要的中转站。这里植被丰富,主要以芦苇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等为主。同时,这里还是上海底栖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和鱼类等100余种。这些为候鸟提供了休息场所和食物,吸引了大量鸟儿在此停歇、觅食、栖息。每年秋冬季节,候鸟们南飞至此,体力已消耗殆尽,南汇东滩湿地成为他们抵达目的地之前的最后一个补给点。它们在此休憩一两个月,再继续向南飞去。而到来年春天,南汇东滩湿地又成为鸟儿们飞回北方时的第一个停歇处,它们同样在此休整一段时间,再飞往北方。还有一些鸟儿,会停下来在此越冬。并有众多的林鸟和苍鹭等,以此为家,常年生活在南汇东滩。由于气候原因以及一路上湿地资源减少等因素,能飞到南汇东滩的鸟儿正在减少。2015年,南汇东滩监测到的鸟类数量将近40万只,2016年为41.8万只。而曾经,一年监测到的鸟类数量达上百万只。

渔民们更是直接将水抽干,大片大片湿地干涸
南汇东滩的围垦过程呈现“由慢至快”的发展趋势
WWF在南汇禁猎区核心区设立的自然学校,如今周边的湿地已干涸。
南汇东滩湿地被人为破坏

南汇嘴观海公园公园占地1.82公顷,位于上海陆缘最东南面。整个公园的标志性雕塑是由不锈钢管构成的双层网架结构、总用钢量约120吨的“司南鱼”(指南针)。公园在吹沙填海滩涂上新建而成,是体现湿地土地后备资源功能和近海海岸湿地景观纪念性公园。南汇新城一线海塘已全部达到防御200年一遇高潮位及12级以上强台风的标准。


营建中的杉树林,对比远处的芦苇地湿地 来源:野渡无人
芦苇湿地和远处的临港新城
白线为南汇东滩的鸟类监测路线,红色为现在推掉芦苇种树的区域 供图:何鑫


南汇东滩重引入獐的野放现场。新闻图片

南汇东滩湿地这个地名正逐渐淡出上海的地理坐标,这里从后围垦湿地,正转变为稻田耕地,并不断向城市化转变。鸟的数量已无法和以往相提并论,但鸟种随着越来越多的观鸟人和摄鸟人的关注而越来越精彩。每月的鸟讯里,南汇东滩的鸟类记录让上海其它地点的鸟情显得无力。从2006年至2016年,为上海增添了30种鸟类新记录。2017年南汇东滩的主要鸟类记录如下:

南汇东滩湿地观鸟路线图 供图:何鑫

  雁类,迁徙过境和越冬的种类记录都没有少,鸿雁、豆雁、短嘴豆雁、灰雁、白额雁、小白额雁、小天鹅,特别是大天鹅11月在南汇东滩的短暂记录照片近而十分清晰,和年初崇明东滩越冬的大天鹅记录相呼应了。

  鸭的种类的记录和以往一样稳定,没有特别的。白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在11月有幸被记录到。

  习性隐秘的鹌鹑和丘鹬也都被观察到,其它地方也不少,但这二种性隐秘,南汇东滩关注的人多,它们就跑不了了。

  东方白鹳有15只在10月30日过境,从空中飞过,不少人见到。如果环境这几年没有变化这么大的话,说不定就会像2014年年底的那五只那样落下,在这里越冬了。

  黑脸琵鹭和白琵鹭不时地被见到在南汇东滩停歇,然后离开,多的时候有30多只。

  黑脸琵鹭

  草鹭到11月初还被看到。黑鳽在8月有次记录。7月、8月大麻鳽被观测到,改变了以往对它是冬候鸟的看法。少见的紫背苇鳽又是几年一次地被记录到。栗鳽更是将标本馆的记录变为了目击记录。栗苇鳽在夏季稳定。今年鹭科的记录在南汇挺全的。

  南汇东滩虽然不是观测猛禽的好地方,但今年有白肩雕为上海增添了新记录。日本松雀鹰、雀鹰、苍鹰、白尾鹞、鹊鹞等都被一一记录。

  12月又见到了白鹤,不知道是不是去年那只。2016年末越冬的一只白头鹤直到3月25日还在这里被记录到。

  鸻鹬类,剑鸻、东方鸻、彩鹬、水雉、针尾/大沙锥、小青脚鹬、流苏鹬、大滨鹬、红腹滨鹬等这些少见鸟种的出现,让观鸟拍鸟者趋之若鹜,特别是长嘴鹬从8月到11月一直都有记录。最精彩的是1月的灰瓣蹼鹬,上次上海的记录要在85年前了。

  水雉

  小青脚鹬

  流苏鹬

  9月记录到一只遗鸥亚成鸟,也是几年一次的记录。普通燕鸥、须浮鸥、白翅浮鸥、普通燕鸻是这里稳定渡夏的鸟种。

  迁徙季记录到红翅凤头鹃、噪鹃、大鹰鹃、北鹰鹃、小杜鹃和中杜鹃,这些山里都难见的鹃类,迁徙过境时容易被发现,逃不过大家的眼睛。湿地环境的小鸦鹃和大杜鹃繁殖数量不少。

  北鹰鹃

  小杜鹃

  秋天,猫头鹰几乎不断,红角鸮和北鹰鸮是每年稳定的,且数量不在个位数,长耳鸮也至少被拍到3只次过境,罕见的日本角鸮被多人清晰地拍到。年初至少5只短耳鸮在南汇东滩越冬,让上海鸟人们都去围观了。2017年5种猫头鹰,在上海能见到的猫头鹰里只差草鸮了,它曾在2015年3月南汇东滩被拍到。

  短耳鸮

  普通夜鹰、短嘴金丝燕、白腰雨燕、小白腰雨燕主要在下半年被记录到。

  上海每年记录很少的蓝翡翠和斑鱼狗,在迁徙季和夏季都有几次被见到拍到。

  上海星头啄木鸟的记录很少,4月在没几棵树的南汇东滩记录到,真是汗了。蚁鴷在秋季从8月末开始时不时地有记录。

  雀形目里更精彩,仙八色鸫、日本歌鸲在这里变的不稀罕。仙八几乎在8月末,9月初成群来。日本歌鸲,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其它比南汇东滩记录更多的地方了。白腰朱顶雀在10月被批发,也有两年在上海没听到它的记录了。

  白腰朱顶雀

  上海主要有5种伯劳,夏天的繁殖的棕背伯劳很多;红尾伯劳在整个迁徙季数量也多;8月底来的虎纹伯劳和后面9月来牛头伯劳,这时间段常见;9月底就有见楔尾伯劳了,虽然它是上海的冬候鸟。

  11月12日大家在追前一天出现日本歌鸲时,黑枕王鹟被发现,是继去年10月、11月炮台湾记录后,它在上海又一次令人惊讶的记录,让人相信这不是逃逸放生鸟,而是野鸟迷鸟中的一员;当天还有铜蓝鹟,今年9-11月在南汇东滩多次被记录到。

  卷尾科的三种,江浙常见,在上海就少见了。黑卷尾是这里春夏常见的夏候鸟。灰卷尾在9月为上海增加了一个新亚种记录。发冠卷尾在迁徙季时不时地出现,直到12月初还有来1只。

  有的过境时期可以包看,如黑枕黄鹂、紫寿带、白眉地鸫、乌灰鸫、白眉鸫、蓝歌鸲、白眉姬鹟,这些在上海其它地方可没那么容易。寿带虽没紫寿带那么多,但春秋二季的记录也不少。

  黑枕黄鹂

  紫寿带

  寿带

  乌灰鸫

  这里8月的灰树鹊时隔两年又有了记录;5月的大嘴乌鸦、10月里还有了秃鼻乌鸦和小嘴乌鸦游荡到南汇东滩;11月的松鸦,又成为了上海的一个新记录。

  大小太平鸟在11月也被勤劳的拍鸟人拍到了。

  这里值得一提的记录还有:

  11月的矛斑蝗莺、棕脸鹟莺(4月也有)、蓝喉歌鸲、蓝矶鸫(5月也有);

  矛斑蝗莺

  10月的鳞头树莺、北椋鸟、赤胸鸫(4月也有)、暗灰鹃鵙和红尾歌鸲和红喉歌鸲(9月也有)、锡嘴雀;

  鳞头树莺

  9月的楔尾伯劳、苍眉蝗莺、紫背椋鸟、紫翅椋鸟(4月也有)、宝兴歌鸫(一年2次记录,3月也有)、褐胸鹟、北鹨(4月、5月也有)、黑头蜡嘴雀(幼);

  紫背椋鸟

  8月的厚嘴苇莺、白喉林鹟(6月也有);

  白喉林鹟

  6月的白颊噪鹛;

  5月的方尾鹟、领雀嘴鹎、栗耳短脚鹎、灰背椋鸟(4月也有)、橙头地鸫、紫啸鸫(4月也有);

  紫啸鸫

  4月的黑短脚鹎、黑眉柳莺、暗绿绣眼鸟、红喉鹨、硫磺鹀;

  3月的烟腹毛脚燕;

  年头和年尾都有越冬的褐柳莺,迁徙季各种柳莺和鹟莺等。

  褐柳莺

  一些在上海其它地方不难见的鸟种,这里就没有提了。上面这些鸟名里,你数到自己缺了多少吗?

  南汇海堤内侧正处在从后围垦湿地向城市副中心开发区转换的农业耕地过渡时期,外侧的滩涂正被加速成陆,形成新的芦苇和海三棱藨草群落等为主的湿地生态环境。

  大家要去南汇东滩刷鸟,得抓紧了,农业开垦从北向南将一块块的芦苇和水塘湿地转换为稻田,目前原木栈道湿地区域已到成为稻田。如果有人来这里找2016年上海鸟类新记录中贼鸥的发现地,已沧海桑田了。

  2018年的期待是,在南汇东滩赤翡翠、栗鳽和背着卫星天线的勺嘴鹬被拍到,如果南汇还有东滩在的话,如果那几片小刺槐林还能屹立在海风中。

夏季的黄昏时分,这片细腻的海滩便是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天堂。

某日,临港地区开始刮起大风,下起瓢泼大雨。南汇嘴观海公园外,东海海面翻着滚滚白浪,浪头一波又一波拍向海堤。狂风暴雨中,人几乎无法站直,身上的雨衣被大风吹起,遮翻在头顶,一身衣服瞬间被雨水彻底打湿。

长达20多公里的南汇嘴沿海大堤上,芦潮港边防派出所的武警战士。

2005年,南汇沿海加固第二道海堤。


——芦潮港(南汇嘴)2018年9月21日的潮汐表(潮时03:14、潮高146cm,潮时09:10、潮高376cm,潮时15:06、潮高154cm,潮时21:26、潮高467cm),资料来源于“中国海事服务网”(tide.nmdis.org.cn/

——芦潮港(南汇嘴)2018年9月22日的潮汐表(潮时03:58、潮高124cm,潮时09:52、潮高412cm,潮时15:55、潮高126cm,潮时22:07、潮高491cm),资料来源于“中国海事服务网”(tide.nmdis.org.cn/

  ——世纪塘(大堤)内侧残存的水塘 (姜龙,摄于2017.11.09)


  ——视野里的苇荡都属于“港城建设用地”


  ——海堤外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

围垦先是造就了新的滩涂,滩涂随后逐渐干涸演化成芦苇地。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地被用来种田或养鱼,或直接变成建设用地盖房子。

今天看到的这些芦苇地,实际上形成时间并不长,不过十几二十年。

围垦的目的显然不是为鸟着想,而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上海寸土寸金,土地不够,只能问大海要。

红色箭头处为南汇东滩湿地的位置
南汇东滩促淤工程禁捕区示意图 (上海市农委 2012.11.26)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成立至今的35年里,该院在全国参与围海造地约500平方公里(75万亩),其中在上海围海造地450平方公里(67.5万亩),相当于13个澳门。

  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围填海工程领域专家俞相成几乎参与了上海所有重大的围填海项目。

  围海造田的成本,也已经从最早的几百元一亩飙升到现在的几十万元一亩。围填海的成本,主要来自于修建海堤的成本以及堤内吹填成陆的成本。而这又取决于建筑材料(石头、砂土)的来源以及工程地点的自然条件。

  根据工程实践经验,一般认为,具备一定条件的海涂是比较适宜围垦的,但事实上,伴随着围填海的规模力度不断攀升,滩涂自然淤涨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围垦的速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滩才能围,也就是低潮时露出水面3米以上的滩涂。但现在,围垦的深度已经到低潮时水下8米了。”

从高滩向中滩、低滩迈进的围填海步伐,使得围填海的成本正在不断攀升。1999年开始的南汇东滩1~5期促淤圈围工程,约合3.3万元/亩,临港重装备产业区圈围工程造价达到18万元/亩。

  而目前在做的前期研究项目,俞相成说,低潮位时水深达到8米,成本要达到80万元/亩。“平均要吹填10米高的土方,土方单价25元/立方米,计算下来,一亩地需要的堤内土方价格就达到15万~18万元,这还是就近取沙,如果远距离取沙,单价要达到75元/立方米;而深水堤的成本是20多万元/延米,所以成本就高上去了。”

  “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业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围海工程》一书中称,按部分资料统计,上世纪50年代围海工程绝大部分均以种植业为主,围区内配套设施较少,围海涂面较高,工程量较省,而群众的劳动大部分也以无偿形式投入,工程造价低达100~300元/亩,少数工程甚至低到每亩数十元,高的也只达到500元/亩。

  上世纪70年代的围海工程,开发目标仍很单一,但对配套工程建设有所重视,工程造价每亩一般300~500元。此时期已经开始有围海用于工业建设用地,因采用工程标准高,且全部由国家投资兴建,工程造价达每亩1000元以上。

  上世纪80年代围区开发走上综合利用道路,配套设施的门类和齐备程度日益提高,该时期内以农业为主的围海工程,每亩造价约在600~2000元之间,少数自然条件较差的达到每亩3000元左右,个别重要工业企业围海,滩面低、标准高,造价则高达每亩10000元以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农业为主的围海工程,每亩造价约在4000~6000元之间,某些建设标准高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用地围海工程,造价达每亩15000~20000元。条件特别差如低滩围地的工业用地高达每亩30000元以上。

  相对于建设用海,由于农业用地产出少,因此可以通过延长建设周期的办法比如生物促淤、人工促淤,减少使用的土方量,以降低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施工周期都被压缩得很紧,即使生物促淤的方法也很少使用。

  俞相成说,如果要降低围填海成本,除了不断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外,最根本的就是围海造田必须要有长期规划,确立科学用海理念,以科学合理的建设周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在长江口区可以结合长江口航道疏浚工程,综合利用每年平均7000万立方米的长江航道疏浚土,减少土方成本。

据统计,从1949年到上世纪末期,中国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240平方公里,至少解决了2000万人的生存空间。

  俞相成主持前期研究和设计的名为“南汇东滩促淤圈围工程”项目即将开工,这个项目完工后,将可直接获得围垦地146平方公里(21.9万亩),按规划将用于农业项目。此前的1999~2006年,南汇东滩地区分别进行了一期到五期的促淤圈围工程,促淤以及造地73平方公里(约合10.95万亩),工程总投资约36亿元。

  “要真正开始围填海,要做很多前期工作,比如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防洪安全方面的影响论证、采砂可行性论证、环评、用海许可论证等。”俞相成说。

  进入施工阶段,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围填海工艺是水力吹填成陆,具体来说,就是先修建海堤,把要形成陆地的区域围起来,然后通过挖砂船将附近海床上的泥沙挖出,通过管线把泥浆吹填到该区域,排除泥浆中的水分,并使吹填区达到一定标高,最终形成陆地。“一般情况下,吹填标高至吴淞零点以上3.5米左右,最近10年来大规模围填海工程的平均吹填厚度约2~3米。”俞相成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水力吹填工艺,使得围填海告别了此前人抬肩挑、千军万马围垦滩涂的场景,为大规模围垦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华东沿海地区的围海工程中,海堤的防浪护坡、软基处理和堵口闭气是主要的3个技术问题。

  首先,由于围海工程的海堤多建在淤泥质海涂上,海堤的施工条件困难,在沿海地区每天遭遇潮涨潮落,不像江河堤防可以利用枯水期来施工,而且海堤施工一般不用围堰,直接在水中施工或者趁低潮施工,施工期间受潮汐和风浪影响,施工有效时间短。“围填海的季节性非常强,就上海而言,为降低施工风险,每年6、7、8、9月汛期期间不宜围堤,冬季寒潮也要防护。”俞相成说。

  与此同时,堤身土料常用的是海淤泥,含水量大,在水中填筑质量更难以控制,密实度差。在海涂软土地基上筑堤,施工期容易丧失稳定,发生沉滑事故。

  俞相成说,修建海堤首先需要在定位处抛投石块,上海围填海项目所需石块,多来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地,但因为开山影响环境,所以会使用混凝土人工块体代替部分石块。在抛投一定量的石块后,一般会在水下充填或抛投充泥管袋(在土工布制成的大型袋子内充填泥浆,依靠充填压力使泥浆中水排出留住泥沙地袋状物体)形成围堤。堵口过程中,充泥管袋的升高速度要大于潮位上涨速度,且要在一个小潮期间完成堵口。

  此外,海堤还需要考虑所在地的历史最高潮位以及特定的风级,以确定海堤的不同等级标准。同时,由于海堤基本上是建立在淤泥上,海堤竣工后会发生固结沉降,为保证设计堤顶高程,在设计时还需要预留足够的沉降高度。

  而在吹填过程中,俞相成说,一般是就近取沙。在附近的海床上挖出一个个大约数米深的坑(较深者达10米左右),但不能形成连续的槽。由于长江来水来沙量大,以往实测数据表明长江口区大多一年时间就会完全回淤,并不会对水体产生影响。

  不过,围填海的用途不同,对土地的承载力要求也不同。比如一般情况下满足开发设备能够进场,土地承载力达到5~6吨/平方米就可以了,但上海临港新城重装备产业区圈围工程,就要求土地的承载力达到7吨/平方米,这就要求吹填时所用的砂土质量更高。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从30~40公里外的区域挖取好砂,这也自然使得成本增加。

  目前实施的围填海项目,都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一般均由当地的设计、施工单位参与。原因就在于,各地水文条件、地质条件不一,参与者必须相当了解当地情况。

  比如,2002年~2006年进行的温州半岛工程,是温州瓯江口外灵昆岛和霓屿岛之间的连岛与圈围工程,一期连岛交通大堤14.5公里,围涂造地3.3万亩,一期工程围堤投资22亿元。但是,半岛工程堤基淤泥含水量达到60%~70%,层厚50多米,这样的堤基非常不稳,“就像豆腐一样”。俞相成说。

  为了解决软基的问题,不得不插设塑料(10575,270.00,2.62%)排水板,每块排水板插到淤泥里20多米深,平面间隔1.5米左右,然后再把建造海堤所需要的沙石料压在上面“目的就是要把豆腐压成豆腐干”。往“豆腐”上加压也要分步骤,如果一下子压得太多,就会滑脱。所以用了近3年时间,通过逐步缓慢抛填堤身材料才完成半岛工程的围堤。相比较来说,上海较少需要使用排水板。

  俞相成说,经过吹填成陆,一旦开发用设备可以进场,围填海项目就算告成,可以转交建设用地单位进行下一步的开发建设。

  199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实施上海滩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加快滩涂的促淤、圈围、开发,上海市滩涂造地有限公司成立,其任务是对重大滩涂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和项目管理,对已围垦成陆的土地组织开发经营。目前该公司是上海地产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而要使用围填海的土地,还必须一次性缴纳海域使用金。按照要求,建设填海造地用海的海域使用金分一至六等征收,从180万元/公顷(15亩)到30万元/公顷不等。

  但事实上,对比围填海后用于港口、工业产业所形成的经济效益来说,围填海成本并不算高。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各地围填海工程也日益增多。

  以上海为例,有序围填海对缓解上海土地资源约束瓶颈意义重大。上海几千年以来约60%的土地是通过围填海形成,建国以来到2010年大约圈围了170万亩,如上海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城、浦东机场、罗泾港区、长兴造船基地等都是通过围填海形成。

  随着围填海的迅速发展,围填海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参考资料:

南汇滩涂湿地。南汇滩涂湿地

上海野鸟会。2017的南汇东滩,你错过了什么?

百度百科。南汇东滩湿地

海上造城:与日俱增的成本(2012.11.21《第一财经日报》胥会云)

南汇东滩:2200万人口的上海,能创造更好的局面吗?

Copyright © 2012-2018 焦点娱乐-焦点注册-焦点官方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xxxxxxxx号

电话:400-123-456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平台注册入口